日期:2025-07-21 12:51:32
相信大家对三国时期的孙权都不陌生,这位历史上的响当当的人物可谓是逸闻趣事颇多,曹操曾这样评价过孙权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。今天笔者想要涉及的内容是孙权称帝之后对哥哥孙策的待遇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孙权究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哥哥孙策的?又为什么会有“忘恩负义”的 恶臭评价。请跟随笔者一同去了解。
东吴黄龙元年(229),孙权正式登基称帝,史称吴大帝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首要的就是要对自己阵营中的人进行评优评奖、论功行赏的工作。他对东吴的奠基人孙坚、孙策以及自己的母亲,孙权都进行了追封。这样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差异,但是同样是追封,孙坚被追封为武烈皇帝,而孙策却仅仅只为长沙桓王。
这样不同的待遇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,孙坚和孙策对东吴的贡献旗鼓相当,却收获了不同程度的回馈,这是否是孙权忘恩负义呢?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孙权的这个做法的“割据江东,策之基兆也,而权尊崇未至,子止侯爵,於义俭矣。”陈寿对孙权的如此行事十分的不理解,他认为孙策对东吴的贡献十分之大,死后却不能够获得他应该拥有的尊荣,这是孙权的一种不懂事行为。
展开剩余74%这里先简单描述孙策对东吴事业的伟大贡献。从了解他的光荣事迹可以对陈寿的忿忿不平有所理解。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,曹操与袁绍两股势力对峙在官渡,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雄踞南方的孙策嗅到了机会的气息,于是想要“袭许,迎汉帝。”但是历史总有些遗憾,孙策还没有没来得及出发,就受了许贡门客的埋伏,因此重伤在身,不久便因受伤过重而去世,孙权就这样从孙策手中接过了东吴的领导权。
站在这个角度看来,孙权的做法实在是欠妥。对于战功赫赫、为东吴事业鞠躬尽瘁的孙策,却没有给予他时候的殊荣,这没有特别尊重的意味,而且从道德和人情方面而言,孙权也过于吝啬了。
但是政治方面的策略都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现实状况的,孙权的这种行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。而这背后支撑孙权的行动的最大原因就是关乎皇位的继承问题。
孙权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无可厚非。假若将和自己辈分一致的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,这是否意味着孙策的儿子官方承认其为法定继承人了,这对于孙权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。孙策的儿子有资格来问鼎皇位,这悄然便增加了孙权的统治压力,那么孙权对东吴的事业呕心沥血,却生生自己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隐患,试想,应该有野心的皇帝不会如此给自己埋个大坑吧。这还是出于对自己的孩子的保护,儿子孙绍会在父亲的羽翼下茁壮成长,不会有来自自己的表兄弟的威胁,这样后继者便无所忧患了。
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人物,那就是孙权和孙策的兄弟孙朗。假若孙权将各个孙策追封为皇帝,那么从兄弟手中接过皇位就成为了惯例,这样孙朗就有了可乘之机,孙权的皇帝位又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胁。
自己哥哥孙策的儿子和孙权自己的儿子就存在着皇位的竞争,这又平白自己给自己增挑了弟弟的威胁,这样多方斡旋,孙权只能选择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?由此看来,孙权的“忘恩负义”也是被逼无奈。
因此在种种考量之下,孙权选择了没有将自己的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的道路。
其实孙策和孙权的兄弟关系十分的融洽,孙权在私人感情方面,是非常赞同将自己的哥哥追封为皇帝的,因此最终做出这样的抉择也真的是斟酌良久。
这里笔者对东吴的建立情况做一个较为简单的罗列。东吴的情况比较特殊,真正的奠基人不是孙坚,而是孙权的哥哥孙策。这位名震江湖的小霸王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打下了江东,在临死前亲自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孙权。
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。周瑜、鲁肃、张昭、黄盖、吕蒙……这些响当当的三国有名的人才,原来都是孙策的铁杆部下。孙策遇刺身亡前,将自己麾下所有的名将能臣都托付给了孙权。若非情谊深厚,怎会做出如此行为。
因此,孙权的“忘恩负义”只是迫于局势压力和种种思考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,与个人情感出入较多,因此,对于历史人物的一些行为,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